English

风雨浮萍旅华俄人的历史素描

2000-04-13 来源:光明日报 杨勉 我有话说

在莫斯科进修,很少看到中文书籍。一次在朋友处偶然看到一本由国内带来,准备送给俄国导师的中文书《风雨浮萍——俄国侨民在中国(1917—1945)》。这略带苦涩的书名吸引了我,遂借来一睹为快。

该书是一部严肃的历史著作,使用了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集中对十月革命后旅华俄罗斯人近30年的历史进行了描述和评价。

从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17世纪80年代,中俄雅克萨之战中被俘的部分哥萨克被带到北京,编入八旗。这些哥萨克成为最早旅华俄侨之一。他们在东直门内建立了第一座东正教堂,所在地就是现在的俄罗斯大使馆。1927年以后,首批俄罗斯留学生共3人抵华。清朝政府建立的第一所官方外语学校就是“俄罗斯学堂”。仅1918—1920年,就有5万白俄进入哈尔滨。1920年在哈市的俄人达到15万5千人。

另外,本书还用一定篇幅介绍了有关中东铁路的历史沿革和围绕这一铁路发生的种种历史事件,特别是1929年的中东路事件。读起来,犹如一部中国东北历史的活话剧。可以说,近代俄国和苏联历史的每一章都在书中得到了折射。

对于一个在俄进修的读者,最吸引人的内容是旅华俄侨的文化教育活动。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旅华俄人没有同化于中国社会,而是保持并发展了独特的俄侨文化。他们在哈尔滨和上海等聚居地建起学校、办起乐团、出版刊物、发行报纸。1920年在哈尔滨成立的中俄工业学校后来发展成著名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它成了中俄工程技术人员的摇篮。大批俄侨芭蕾舞演员在沪定居和演出,曾一度使30年代的上海芭蕾舞剧发展进入极盛时期。俄侨还经常举办音乐会和绘画展。许多有才华的俄罗斯作家和诗人还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形成了境外俄罗斯文学——俄侨文学。

从1917年到1945年,有数十万俄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活。同中国一起经历了这些动荡不安的年代。他们如同风雨中的浮萍,逃亡中国,又在二战后大批离去,成为历史上的昙花一现。正如作者所指出的,旅华俄人的命运是同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紧密相连的。俄侨尽管没有融入中国社会,但中国作为他们的第二故乡却永远留在了他们的记忆里。正如俄侨女诗人涅捷尔斯卡娅辞世前在自己的诗篇中表达的那样:“我经常从睡梦中惊醒,一切往事如云烟再现。哈尔滨教堂的钟声响起,城市裹上洁白的外衣。无情的岁月悄然逝去,异国的晚霞染红了天边。我到过多少美丽的城市,都比不上尘土飞扬的你。”

星移斗转,世事沧桑,今天的历史使大批的中国人踏上了俄国的土地,他们在俄罗斯形成了一个旅俄华人社会。他们的命运也是同时代紧密相连的。不少朋友告诉我,他们的旅俄经历可以写成一部小说。我想,今天已经有了中国的境外文学——旅美文学、旅日文学,还应该有真正的旅俄文学。随着中国旅俄侨民社会的发展,也会有一部《中国侨民在俄国》问世,但我想,他们决不再会是“风雨中的浮萍”,而应该成为俄罗斯大地上的白桦。

《风雨浮萍》

李兴耕等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